眾所周知,鐵板燒是二十世紀初由一位日裔美國人引進日本的。其實,受到如今很多人青睞的鐵板燒,也是古人“舌尖上”的一道美味。
專家考古發(fā)現,大約在60萬年前北京周口店的北京猿人,就已經已開始吃燒烤了,可見中國人用火的歷史非常久遠。在今天看來,鐵板燒的興起與古人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。
中國古人稱將加熱食物的過程稱為“炙”,這是人類原始熟化食物的方法,就是將食材直接置于火上或者置于器物上燒熟烤透。在今天,無論烹飪技術多么復雜,也難離火、作為炊具的鐵、等等這些元素,而這些簡單的元素正是構成鐵板燒烹制技術的主要元素。
但古人做的“鐵板燒”談不上什么文化含量。在新石器時期的馬家浜文化中,已發(fā)現了用來做烤肉的器具,至遲在上古周代,古代“鐵板燒”已是中國貴族生活中的一道美食,成為一種飲食文化。
1933年,在安徽壽春戰(zhàn)國楚王墓中出土的一青銅云紋方爐,其所顯示的燒烤功能更為明顯。這是一只淺長方盤形,外形與現代烤爐有相似之處,體側有兩條青銅提鏈,方便移動,烤肉、取暖兩便。
在美國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里,藏有一件中國戰(zhàn)國時期青銅龍紋方爐,爐子呈長方形,四角有獸狀雙足,四面各有一個鋪首銜環(huán)的耳,爐面有一大圓孔,推測這就是當年的做“鐵板燒”的烤爐,除了適合做烤制,取暖、溫食均可。
古人做“鐵板燒”的設備,越發(fā)展不僅越來越先進,技術也越來越成熟。到了漢代,與現代烤爐基本上沒有兩樣。1969年在陜西西安境內延興門村出土一只“上林方爐”,爐系鐵鑄,有上下兩層:上層是長槽形爐身,底部是條形鏤孔;下層為淺盤式四足底座,爐身亦有四條蹄足安放于承盤之上,承接爐體漏下的炭灰。
從上林方爐的結構來看,應該是當年人燒烤肉類和淀粉類食物等專用爐子,可以看成是現代烤爐的“祖宗”。其設計理念相當先進,不論從外形還是做工,相比較現在的設備來看,都不遜色。到了秦漢以后,烤爐的造型和做工方式就更多了,但基本上沒有脫離上林方爐的設計原理和結構,到今天人們仍然吸取古人的設計理念。
現在人們可以研制更高級更科學的鐵板燒設備,太魯就是行業(yè)的佼佼者,但從古代“鐵板燒”設備的發(fā)展歷程來看,古人的聰明智慧至今影響著現代人的生活方式,所以這也是鐵板燒與古人不可不講的一段淵源。